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作者:文明和谐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4561148239323905
今天的简中网上为什么盛产杠精?我觉得语文课本是功不可没的。正常的辩论呢,都会聚焦以下4点,事实是什么,证据什么,逻辑是什么,结论是什么。而我们简中网的网友辩论呢,都会聚焦你的人品有问题,你的动机有问题,你的智商有问题,你的立场有问题,甚至你的长相有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独特的思考方式?今天呢,我就挖一挖根源,许多人说我们的中小学是没有逻辑学教育的,其实这句话呢,不太确切,但是它不叫逻辑学,是隐藏在语文教材当中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这几大论证方法是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根据国际通行的逻辑学的标准,这几种所谓的论证方法都是完美的逻辑谬误。引用论证是诉诸权威的谬误,举例论证是以偏概全的谬误,比喻论证呢叫诉诸比喻的谬误。
这几大方法其实都是先预设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然后再去找对自己有利的利用所谓的比喻论证,就是认定了我说的对,然后再去打个比方来阐明一下。比如辜鸿铭曾经说过,男人应该纳妾,因为茶壶就要配4个茶杯,所谓的引用论证,就是认定了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然后去找那些对自己有利的名言警句。
比如有的人做了坏事,就会引用黑格尔的话,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其实黑格尔还有后半句,它也是必然灭亡的。所谓对比论证,就认定了自己要夸的东西是好的,然后拿着自己的优点去和别人的缺点去比,所谓举例论证,就是局部失明,只看见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比如有人说乔布斯这样的天才都吃素,所以我们大家都应该吃素。以上这些论证背后都是同一种东西,无视真理,自以为是。在2000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招生统一考试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一道阅读理解题四个备选项里提到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在语文教科书中通称议论文的四大论证方法。
因为种种缘故,大多数初高中生没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逻辑课程。这四大论证方法在语文教科书中存在了数十年,极大地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塑造了他们写作和言说的逻辑。可惜的是,这四大论证方法本身并不是一个有逻辑的东西。
这些所谓的论证方法遮蔽了真正的逻辑教育,有些甚至与逻辑背道而驰。大有问题的四大论证方法是分别言之。
一,举例论证。所谓举例论证,指的是列举诸多相似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成立。语文教科书中最典型的举例论证莫过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教科书节选的部分如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世,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世。故天将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恶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里,孟子举了6个出身苦难而忠诚大人物的例子,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进而得出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恶其体肤这样一个结论。这种举例论证无疑是错误的。孟子举出1万个出身底层、饱尝苦难的成功者,他人亦可举出1万个出身显赫、未逢苦难的成功者。对多数人而言,苦难只是纯粹的苦难,显赫的家世却意味着更好的教育、更宽阔的眼界、更多的机会。
从苦难里爬出来的人,还深陷在苦难里的人,不愿自己曾经尝过或正在品尝的苦难时光毫无意义。说一些感谢苦难的磨练一类的话是可以理解的。但如孟子这般拿着6个例子就来推销天降大任给你之前必先让你吃苦这样的鸡汤,就很不负责任了。多数时候,天将降大任之前先降下来的或是好体质,或是好爸爸。
二、道理论证。所谓道理论证,指的是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见解、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成立。这种论证方法利用的是一般人畏惧、崇拜权威的心理。在逻辑领域,诉诸权威是一种相当常见的谬误,因为权威是有范围的,诉诸权威有合乎范围和不合乎范围之别。比如,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的观点值得重视,但他若在历史领域发言,就需另当别论。著名电视主持人可以谈如何做好节目,他关于转基因如何如何的言论却未必值得信赖。一个人可能会理性的诉诸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科学家通常会这样做,也可能诉诸无关权威。比如诉诸古代智慧名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诉诸无关权威。无论多少古代名人谈论过阴阳五行,无论多少古代名人谈论过风水命术,都不能证明其真实性和正确性。
在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诉诸权威式谬误是,有专家表示。有外国学者认为,西哲曾经说过,诸如此类。事实上,即便是相关领域的权威,也需有所节制。比如,在缺乏学术独立性的环境里,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并一定不值得信赖,而且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还存在着更新迭代的问题。在笔者所熟悉的历史领域,因为史料的发掘和研究的深入,一二十年前史学权威的观点也很可能已被新的结论取代。
三、对比论证。所谓对比论证,指的是一种将两种事物进行对照比较,然后得出某种结论的论证方法,又称类比论证。对比或者类比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理解世界的思维模式。比如董仲舒为了证成其天人合一理论,曾做过这样的类比,人全身有366个关节,对应天,一年有366天,人有12个大关节,对应天,一年有12个月。人有五脏,对应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对应天有四季,人眼有开合,对应天有昼夜。原文见《春秋繁露》: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叹,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列通逻辑者都明白,这种类比其实毫无道理,无任何科学依据可言。仅究实事实而论,人体也并无366个关节。可惜的是,这种无逻辑的类比,在理性未昌的旧时代,曾深入到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比如汉书里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其实,天有没有两个太阳和国家可不可以有二主,并无任何逻辑关系,从前者无法推导出后者。
今天天上仍然没有两个太阳,国家早已不妨三权分立。可惜的是,今人在讨论社会问题时,仍然很喜欢使用对比推论。比如,有人觉得禁枪问题不值得讨论,因为当醉酒的司机碾压了一个孩子时,我们追究的是这个醉驾的司机,而不是他所驾驶的汽车,当有人用枪射杀了一个孩子,我们追究的则是这把枪。我们难道不应该去追究用枪杀人的人,而不是枪本身吗?这种类比看似很有道理,其实不然。被车撞死、被枪打死固然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私人汽车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私人枪支却不是。禁车带来的害处与不禁车带来的好处孰大孰小,显而易见,这是公共舆论从来不曾将禁车纳入讨论主题的核心原因。禁枪的好处与害处、不禁枪的好处与害处孰大孰小,则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两个相似性100%或接近100%的事物来进行类比,所以类比推理往往只能提供某种豁然性,这种豁然性在人类认知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它在逻辑上毕竟只是一种豁然性。
四、比喻论证。所谓比喻论证,指的是拿日常熟悉的某些事物来做比喻,以证明某些论点。比喻可以用来辅助叙述,将事物描绘的更形象,将问题表达的更清晰。但无论何种比喻,都不具备逻辑上的论证功能。在先秦知识分子当中,孟子是相当喜欢用比喻来说道理的,他和告子讨论人性的善恶,告子说,人性啊,就像那激流,东边挖个口子,就往东边流,西边挖个口子,就往西边流。人性不分什么善或者不善,就好比水的流向,不分什么东或者西,“性由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有水之无分于东西”。孟子的回应是水的流向确实不分东和西,但它难道也不分上和下吗?人性本善,就好比水一定是往下流,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水的流向没有不往下的。“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有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也好,孟子也罢。都犯了拿比喻来论证某一观点的错误。水往下流与人性善或不善可以说毫无逻辑关系。比喻只能用来辅助表述,不能拿来构建逻辑,它是修辞手段,不是论证方法。
四大论证方法的由来四大论证方法是如何进入语文教科书的,笔者没有见到确凿的材料。大致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进入语文教科书的时间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此之前,语文教材关于论证方法的介绍虽无统一口径,但多侧重介绍归纳法与演绎法。
比如,1973年山东夏津师范学院编写的语文教学改革资料选集中,关于论说文的论证方法只提到了两种,一归纳法,二演绎法。1975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革委会编写的常用问题及其教学一书谈及论证方法时,作为重点讨论的仍只有一归纳法、二演绎法。附带还介绍了类比法、引申法、对比法、反证法和分层论证法。1978年出版的谈语文教学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出现了因果论证法、例证法、预证法。人教版1984年3月第一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里总结论证方法共计8种,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分层论证、引申论证、类比论证等8种。1987年第二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仍将论证方法总结为8种,但具体名目却有很大变法,重新收入了归纳法和演绎法。到了1994年前后,初中毕业生才被正式要求掌握四大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即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法。
此后长达约20年的时间里,四大论证方法成了全国初中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常识。这些所谓的论证方法遮蔽了真正的逻辑教育。早在1991年,四大论证方法尚未完全成型之际,已有一线语文教师指出,所谓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之类都不能算作论证方法,典型事例也好,科学原理也好。并不是一种推理形式,都只是一种论据的存在形式。事理或原理并不能称为方法,更不能称为论证方法。在这根本称不上论证方法的四大论证方法进入语文教科书之前,约在1988年左右,以让学生真正扎实的把基础知识学好为由,中学语文教材删除了有关逻辑学的教学内容。逻辑学者于瑾曾在当年撰文悲叹中学语文课本删去原有的逻辑知识短文。许多语文教师对此表示不解,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这件事也促使我想了许多许多。我想起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生前说过,语文水平的提高有赖于逻辑思维的提高。要紧的是教学生怎样运用思维。中学生正处在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一点逻辑知识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方面我们不是做的太多,而是做的很不够。几篇逻辑知识短文是文 g 以后才编入中学语文课本的,然而刚用了几年就被删掉了。
据说这是为了降低难度,突出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让学生真正的扎扎实实的把基础知识学好。逻辑难吗?几篇短文讲的是一些最基本的逻辑知识,并不比中学数理化教材中一些内容更艰深,恐怕主要不是因为它难,而是因为人们对它不重视。西方人是深深懂得逻辑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的。故大英百科全书把它列在五大学科的首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学科分类将它列在七大基础学科的第二位。
对比之下,逻辑学在我们中国的地位却是十分可怜,甚至连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中那一点最基本的知识,要在群众中普及还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削弱中学的逻辑知识教学和逻辑思维训练,恐怕只会贻误我们的下一代。
诚然,我们有引以骄傲的四大发明,还有100个世界第一,但仔细想想,这些发明第一基本上都属于工艺技术。不需要,也没有什么理论。火药的发明人不会想到研究它的化学成分,火箭的首创者也无需解释火箭上天的动力学原理。自然也有人关心日蚀月蚀、洪水、地震,但也仅限于客观的记载。翻翻我们历代思想家、理论家、改革家的浩卷繁帙、雄文巨著。有的是引经据典之类,就是缺乏科学的论证,严密的推理。一句话,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思维。
今天我们有些中学生感到逻辑难学,也许正是由于逻辑思维能力薄弱,有些教师感到逻辑难教,可能也是由于自身逻辑知识欠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回避逻辑知识的教学以及推广工作,干脆来个取消主义,而是应当大力加强才对。
1988年,曾有媒体痛心疾首,斥责中学语文教材删去逻辑短文是十足的历史性大倒退,但逻辑学的相关内容终究未能重回语文教材,稍后进入教材的是由演绎法和归纳法退化而成的逻辑混乱的四大论证方法。